“二十年前,我借了四萬元(人民幣,下同),在青海西寧開了家門診。我24小時看病,一年就掙了一百萬元。”身形消瘦的久美彭措向中新社記者講述自己傳奇的“曼巴”(即藏醫)經歷。
源于雪域高原的藏醫藥是世界四大傳統醫學之一。目前,久美彭措旗下藏醫門診達120家,已成中國藏醫藥界佼佼者,年過花甲的他,還緊盯國際市場。
久美彭措是青海“久美藏藥”創始人,受母親家族藏醫世家熏陶,“晚上十二點睡,早上四點起來,專心學東西,系統背誦、聽課、寫字,還跑遍家鄉青海黃南藏族自治州的山頭去認藏藥。”
讓他慶幸的是,自己一路遇到八位良師,“他們的很多知識都灌到我腦子里了。但我最好的老師還是‘工作’,‘工作’教會了我很多”。
“二十年前,我還不會說漢語,但我自己有技術,不怕到省會西寧開門診,這里人多,機會也多。”久美彭措說,沒多久,“久美藏藥”成立,如今其藏醫藥版圖已涉及藏醫院及六家分院、藏藥廠、藏藥研究中心等。
久美彭措介紹,分布在青海、西藏、甘肅、內蒙古、新疆等省區的120家門診,按照麥當勞連鎖模式,擁有屬于自己的品牌標識、診斷、治療、制藥、管理和技術標準。
在他看來,“曼巴”要有工匠精神,得在“看病難”的問題上下功夫,“要方便交通不發達的牧民看病,讓大家都認可久美藏藥”。
“去年,尼泊爾方面來我們這里考察,雙方還簽了協議。今年,我們要去尼泊爾,一些工作都準備好了。”久美彭措說,尼泊爾藥材豐富,想在當地建一家藥材加工基地,開一家藏醫分院,并出口藏藥。
久美彭措打算在尼泊爾立足后,開拓“一帶一路”沿線的更多國家和地區。
“我的偶像是喬布斯,他把很多東西都裝進了一部手機里,”久美彭措說,自己擔任會長的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藏醫藥專業委員會,非常關注當下系列藏醫藥的發展問題。
久美彭措說,該委員會正參與制定藏醫藥國際標準,“藏醫藥要發展,想跟國際接軌,需要一張‘通行證’,這就是藏醫藥的標準。這個標準應該由我們藏醫藥界制定”。
“但藏醫藥的基礎得提前打好,”他說,該委員會持續培訓一線藏醫的技術、文化,要達到“三高”,即素質高、文化高、技術高。
今年1月出臺的《青海省扶持和促進中藏醫藥發展若干措施》提到,要積極推進中藏醫藥參與“一帶一路”建設,如統籌推進中藏醫醫療、教育、科研、文化和產業“走出去”,積極開展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傳統醫藥領域的交流合作,加強留學生教育,推動中藏醫醫療機構、企業“走出去”,到省外、境外開辦中藏醫醫院、診所、養生保健機構和藥品企業,開展對外投資和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