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下正值夏收季節,站在海東市民和回族土族自治縣北山鄉先鋒村的山梁上放眼望去,麥浪翻滾,收割機往返穿梭,滿眼夏收好“豐”景。
先鋒村種植大戶張光忠看著自家100余畝(約6.67公頃)泛黃的麥田,眼里充滿豐收的自信,他說:“今年小麥種植用的是縣農業技術部門推廣的小麥膜側溝播栽培技術和小麥覆膜穴播栽培技術。從穗頭大小到穗粒數目,與常規種植的10余畝(約0.67公頃)穗小粒少的小麥對比田形成顯著差異,今年種植的膜側溝播小麥畝均單產預計能達到350多公斤,而常規種植的小麥即便是長勢最好的田塊,預計單產最高也超不過200公斤?!?/p>
這邊先鋒村的張光忠正為新技術帶來的豐收而喜悅,那邊轉導鄉酒坊村干旱山頭的麥田里,種糧大戶趙田寶、鮑相東也同樣為新技術帶來的豐產忙碌不已,趁著晴好天氣搶收,大型聯合收割機“噠噠噠”地穿梭于金黃色麥浪中。
“今年我倆在酒坊村通過流轉土地種植膜側溝播小麥400畝(約26.7公頃)、覆膜穴播小麥350畝(約23.3公頃),從收獲情況看,覆膜穴播小麥畝均單產能達到400余公斤、膜側溝播小麥畝均單產不低于350公斤,至少比常規種植的小麥畝均增產150余公斤?!笨粗恋榈榈柠溗牒惋枬M的麥粒,鮑向東高興地說,種了多年的莊稼,沒想到干旱山頭上也能有七八百斤的小麥單產,農業科技的力量不可小覷。
良法良技就是農業現代化的技術途徑。
“小麥膜側溝播栽培模式就是地膜覆蓋栽培與傳統溝播相結合的一種耕作模式,具有良好的集雨蓄墑、增溫保墑、增光通風等作用,可以有效促進小麥分蘗,延長穗分化時間和灌漿時間,增加分蘗數、穗粒數和千粒重,從而提升小麥增產。”民和縣農業技術推廣中心主任鄧鋒震介紹,2023年,民和縣農業部門在地處干旱淺山地區的轉導鄉建立小麥膜側溝播栽培技術千畝試驗田,經夏收測產,膜側溝播小麥畝均產量達370公斤,比常規種植的小麥對比試驗田畝均增產122公斤,增產顯著。
與此同時,民和縣農業部門還積極示范推廣小麥覆膜穴播栽培技術,借助覆膜的增溫、保墑、節水效應來實現小麥增產增收。根據同一品種在同等條件下的大田試驗對比,畝均單產至少要比普通種植小麥增產150公斤。
今年,民和縣充分發揮縣域種植專業合作社、種糧大戶的示范引領作用,示范推廣種植膜側溝播小麥1萬畝(約666.6公頃)、覆膜穴播小麥4000畝(約266.6公頃)?!澳壳埃覀冋趯δ葴喜バ←?、覆膜穴播小麥、常規種植小麥進行采樣測產,最終測產數據尚未出爐,但根據長勢初步預測,今年淺山干旱山區推廣的膜側溝播小麥、覆膜穴播小麥畝均單產均不低于350公斤,增產優勢十分明顯?!泵窈涂h種子站站長王軍掂量了一下穗頭分量如是說。
地處青海東部門戶的民和縣是青海的農業大縣,黃河、湟水河穿境而過,孕育出了氣候溫潤、土地肥沃的黃河谷地、湟水谷地,有著“瓜果之鄉”的美譽。然而,全縣4.42萬公頃耕地中,有六成以上在干旱山區。為了打破干旱山區“廣種薄收”的被動局面,民和縣著力在“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上下功夫、謀出路,在多年探索實踐中走出了一條旱澇保收的玉米全膜雙壟栽培模式,讓“拉羊皮不沾泥”的干旱山區種出了千斤畝產,成為干旱山區糧農眼里的“神奇莊稼”。
近兩年來,民和縣農業部門接續在“藏糧于技”上挖“潛力”、破“瓶頸”,成功示范推廣了小麥膜側溝播、小麥覆膜穴播單產提升栽培技術,進一步提振了豐盈農業大縣“糧倉”的底氣和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