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夏位于我國西北的干旱地帶,是一片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紅色土地。新中國成立75年來,寧夏實現了從西北戈壁灘到“魚米之鄉”“塞上江南”的巨大轉變,工業也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發展歷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三次赴寧夏考察,明確指出“寧夏要深入貫徹新發展理念,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先行區建設為牽引,加快建設經濟繁榮、民族團結、環境優美、人民富裕的美麗新寧夏,奮力譜寫中國式現代化寧夏篇章。”寧夏牢記總書記囑托,以創新驅動謀求高質量發展、以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助力推進鄉村全面振興、以生態保護構筑祖國西北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
寧夏分為川區和山區兩個部分,東、西、北面被沙漠包圍,同時,黃河又貫穿全境。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寧夏人的韌勁。75年來,寧夏人民大規模治沙,硬是把一個個草方格植進了沙丘,讓大地從“黃”變“綠”,又把“天下黃河富寧夏”的基因發揮出來,調水、治水,打造了新的“塞上江南”。下面我們就跟隨鏡頭,去看看寧夏人是如何在生態保護與修復上實現新突破的。
寧夏是西北五省區之一,有一句歌詞是這么寫的——“寧夏川,兩頭尖,東靠黃河,西靠賀蘭山”,形象地描繪了寧夏的地形和地貌,這里南部有黃土高原,北部同時被三片沙漠包圍,面對如此惡劣的生態環境,這里的人們堅持與沙纏斗、與荒交鋒,經過堅持不懈地改善生態環境,如今情況如何?是否能顛覆你對寧夏的認識?
這里是1990年的彭陽,這里是如今的彭陽,是不是沒想到,變化竟然如此之大。這里地處黃土高原溝壑區,是全國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自建縣起,彭陽縣持續開展小流域綜合治理,推進高標準旱作梯田改造,實行改坡造地、修建梯田、封山育林等,探索出了“山頂林草戴帽子、山腰梯田系帶子、溝頭庫壩穿靴子”小流域綜合治理模式,因地制宜發明了“88542”隔坡反坡水平溝集雨造林整地技術,不僅攔蓄了降水,還大大提高了造林成活率。經過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曾經的黃土飛揚如今已換上綠裝。從空中俯瞰,層層梯田彎曲環繞,猶如大地的“指紋”,森林覆蓋率由建縣之初的3%變成如今的21.27%。
現在我們來到了寧夏青銅峽庫區濕地,經過多年的保護和修復,如今水面開闊、沙洲遍布、湖沼成片、候鳥成群。每年春、夏、秋三季,棲息和途經這里的旅鳥和候鳥有180余種,其中屬于國家一類、二類保護鳥類的就有十余種,各種鳥類多達數十萬只。
這里是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于黃河東岸、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現在我們看到的這兩張衛星圖片分別拍攝于2000年和2023年,曾經一望無際的荒漠如今已變成了綠洲。白芨灘一代代治沙人艱苦奮斗、植樹播綠,從最初“一季造林、成活靠天”的被動治沙模式,到如今的草方格固沙、三季造林的綜合治理措施,已完成治沙造林68萬畝,在毛烏素沙地西南邊緣構筑起一道南北長約60公里、東西寬20—30公里的“綠色長廊”,將沙漠推后了20公里,保護了黃河的生態安全。如今在白芨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一叢叢沙生植物正蓬勃生長,一棵棵喬木樹冠相連,枝葉隨風舞動,一汪汪綠水清澈見底。
與白芨灘隔河相望的就是賀蘭山,這里曾經因礦產資源豐富,大規模的無序開采讓賀蘭山滿目瘡痍。2017年,寧夏以壯士斷腕的決心全面打響賀蘭山生態保衛戰。曾經遍布山體間的一道道“傷疤”逐漸愈合,森林覆蓋率、植被綜合蓋度顯著增加,主要野生動物巖羊、馬鹿等生物種群數量實現持續增長,甚至消失多年的雪豹也重現蹤跡。
如今,寧夏全區地級以上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例連續9年保持在80%以上,黃河干流寧夏段水質連續7年保持Ⅱ類出境,森林覆蓋率超過11%,草原綜合植被蓋度達到56.8%,沙化土地面積占比從85%下降到現在的19.31%。從賀蘭山的巍峨到黃土高原的蒼茫,從毛烏素、騰格里沙漠的綠色奇跡到濕地、草原的靈動,每一片綠意都承載著希望,每一處變遷都記錄著寧夏人民的智慧與勤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