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位90后青海新農人滕欣妤的創業故事走進了公眾的視野。滕欣妤大學畢業后選擇回家鄉西寧市湟源縣發展,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孝滋堂”,把湟源牛羊肉、湟源沙棘原漿等30款農產品賣到北京、上海、廣州等全國32個城市,短短幾年時間,她的公司年銷售額就突破了2000萬元,她的事業不僅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也為當地農民群眾帶來了實實在在的收益,是我省回鄉創業助推鄉村振興的一個典型。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人才振興是鄉村振興的基礎。”青海水豐、光富、風好、地廣,有得天獨厚的自然優勢和巨大潛能,卻多數“養在深閨人未識”,要將這些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人才是關鍵。在青海長大的滕欣妤,對家鄉豐富的自然資源優勢一直看在眼里,記在心里。她抓住時代的機遇去南方學習了專業電商技術,學成歸來后回報桑梓,在實現理想與振興家鄉的“雙向奔赴”中實現了自我價值。我們需要更多像滕欣妤一樣具備知識、眼光、技能、追求和懂得利用新興工具的新農人,將青海的特色農產品推向更廣闊的市場,促進產業發展,促進農民增收,期望這些新農人為青海的農業發展打開新的思路和可能性,為青海鄉村振興注入新鮮活力。
黨的二十大部署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在近日召開的中央農村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堅持不懈夯實農業基礎,推進鄉村全面振興。新時代新征程,鄉村振興大有可為,新農人也迎來更多逐夢沃野、揮灑青春的機會。農業機械化數字化發展給農民帶來實惠,也促進了產業穩定的發展,但中間最關鍵的一環在于需要有對新事物敏感、學習能力強、善于消化吸收和開拓創新的新農人,去促進農業生產改革創新、農業產業轉型升級。有了人才,一切皆有可能,一切皆有可為。
培養新農人助推鄉村振興需要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近年來,從國家到地方出臺了一系列如降低返鄉創業門檻、落實定向減稅和普遍性降費政策等優惠措施,鼓勵返鄉青年創業。對于地方,在鼓勵人才返鄉的同時,也要建好長效機制,要接得住、留得下人才。一方面,要加大支持保障力度,落實待遇保障與激勵政策,形成育人、用人、留人的良性鏈條。另一方面,要促進人才進一步成長,給他們提供學習、培訓的機會,比如構建新農人創業教育課程體系,教授與農村創業有關的實務及電子商務課程,搭建“政企協同,校企互動”深度合作平臺等。對于個人,我們要勇于追夢、勇于創新、勇于承擔責任,相信青春年華在為家鄉、為人民的奉獻中會煥發絢麗光彩。
期待未來有更多的新農人能夠像滕欣妤一樣涌現出來,積極投入到家鄉的鄉村振興建設中來,勇敢地追逐自己的青春夢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