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覺清理自家草場上的垃圾已成為牧民的日常習慣。記者 李興發 攝
“環保督察組當時都到我家草場上來了,問題很快就解決了!”回想起4年前的一幕,牧民土旦尼瑪依舊是雙手豎著大拇指,嘴里不斷地說著感謝和贊揚的話。
2019年5月,果洛藏族自治州瑪沁縣為了提高土地利用率,在格曲河吾麻村段已關閉的沙場原址上開始建設苗圃。因為施工單位在施工中沒有分清界線,擠占了約1畝(0.06公頃)河道,導致河水對對岸草地沖刷,土旦尼瑪家沿河約3畝(0.2公頃)草場被河水浸泡。
“當時我只是覺得水大了,等雨水小了水就下去了,所以沒太在意。”但讓土旦尼瑪沒有想到的是,2019年8月2日,中央第六生態環境保護督察組第二輪生態環境保護督察工作人員,在沿著格曲河走訪時發現了這一問題,并主動找到他了解情況。半個月后,河道恢復了原貌,河水不再沖刷泥土,被浸泡的草場再度呈現出了生機。
在瑪沁縣生態環境局2020年印制的《瑪沁縣第二輪中央生態環境保護督察16號問題整改資料匯編》中,記者看到了土旦尼瑪在村干部的幫助下,寫給當時督察組的一封百余字的信,“本人對這次整改十分滿意。”是土旦尼瑪寫給督察組的最后一句話。
簡簡單單的11個字,不僅飽含著土旦尼瑪的謝意,也透露了他自覺保護生態的決心。“后來和環保局的人聊天才知道,草場上的一件小事情,要是不管可能就成了破壞環境的大事情。”土旦尼瑪從2019年開始,便養成了每天放牧時見垃圾就撿,主動在河流邊巡護的習慣,按他的話說:“督察組的人都能來我家草場上保護草原,我一個生活在這里的人就更得自覺。”
做好“源頭保護”,成了這里的牧民自覺扛起的責任。在瑪沁縣,不僅有2300多人的生態管護員隊伍,而且所轄的35個村莊8個社區,還都成立有環境保護工作組,從自家門口的垃圾清理,到對山川河流的保護,全縣4.8萬多人幾乎都是“生態保護”的參與者。
11月26日,在瑪沁縣東傾溝鄉東柯河村,牧民先巴才旦正在檢查帳篷,準備著糌粑和干肉,兩天后準備騎摩托車再次進山巡護。先巴才旦說:“生態保護得好,我們的草場就好,牦牛就長得好,我們的日子也就越過越好。歡迎來草原看看我們越來越好的環境,越來越好的日子。”
面對再一次對生態環境保護的全面“檢閱”,瑪沁縣生態環境局副局長成立尖措說:“環保工作對于瑪沁縣來說不僅是對生態的保護,更關系到民生福祉。我們將積極支持配合督察,不回避問題、不逃避責任,做到事事有著落、件件有成效。持續推動解決群眾身邊突出的生態環境問題,給人民群眾交上一份滿意的答卷,讓人民群眾在優美生態環境中收獲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11月28日,記者在位于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的三江源國家公園黃河源園區看到,深青的湖面、金黃的草地,還有徜徉在扎陵湖邊的藏原羚和藏野驢隨處可見... [詳情]
記者近日從青海省醫療保障局獲悉,為保障醫保基金安全運行、提高基金使用效率、規范醫療服務行為、減輕群眾看病就醫負擔,省醫保局開展了系列打擊醫保領域欺詐騙保行動,織密醫保基金“安全網”,守護人民群眾“看病錢”。... [詳情]
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瑪多縣地處黃河源頭,平均海拔4500米以上,畜牧業一直是當地主導產業、基礎產業。當前正值畜產品集中出欄的關鍵時期,瑪多縣開展“萬頭(只)牦牛藏羊”出欄活動,確保牲畜早出欄、多出欄,最大程度擴大農畜產品銷售覆蓋面... [詳情]
三江源,青藏高原腹地,長江、黃河和瀾滄江的發源地。這里是“中華水塔”,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地,屹立于地球“第三極”的重要生態屏障。... [詳情]
夯錯國家濕地公園位于那曲市色尼區羅瑪鎮境內,是連接國際河流怒江的上游那曲一級支流母各曲的一座構造湖泊,湖中數個小島因在夏季有大量的鳥類棲息而形成鳥島奇觀。濕地公園區域有河流濕地、湖泊濕地、沼澤濕地三大濕地類和永久性河流、永久性淡水湖、草本沼澤、沼澤化草甸等濕地類型,具有重要的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生態功能,濕地公園規劃總面積2534.85公頃。... [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