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除棧道后,年保湖周邊植被開始恢復。果洛州生態環境局供圖
12月1日,果洛藏族自治州久治縣索乎日麻鄉索日村外,才旦在自家房后的山坡上放牧,60多頭牦牛悠然地咀嚼著儲備了七個月的草。在這片冬季草場的對面就是年保玉則,山間的雪,谷底冰封的河,在冬日枯黃的草場上描繪出了一幅山水畫卷,靜靜地訴說著草原一歲一枯榮的交替。
“你在這里長大,現在的年保玉則和以前有什么變化?”當記者的話音剛落,才旦便打開了話匣子:“確實不一樣啦。這幾年草長得比以前好,時不時就能看見巖羊、狼、鹿這些動物。還有,我發現年保玉則周邊的小河也變多了,夏天花好像開得也越來越多……”
才旦另一個身份是“生態管護員”,與珍稀野生動物的邂逅已是巡護工作的日常,但最讓他們害怕的是巡護中遇到狼群。在才旦印象里十多只狼組成的大狼群,也是這幾年才出現在年保玉則周邊。
2017年第一輪中央環境保護督察期間,年保玉則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內開發建設西木措旅游片區,旅游開發公司違規開展旅游活動等問題被反饋到了果洛州。同年,年保玉則國家級地質公園停止對外開放,關停了年保玉則國家地質公園博物館和游客接待中心,投入130萬元徹底拆除了景區內的木棧道和帳篷營地,清理建筑垃圾30余噸,對草場和環境進行了全面恢復。6年時間,年保玉則以及周邊的生態環境得到了明顯改善。
在過去,久治縣主要的財政收入來自年保玉則景區。然而景區關停也并沒有阻礙當地發展的腳步,反倒是在生態保護中領悟了綠色有機資源的價值,把“靠山吃山”變成了借得天獨厚的綠色有機資源這個“雞”,下生態畜牧業的“蛋”,實現了生態美、產業興、牧民持續增收的良性循環。
2019年,索日村在生態畜牧業專業合作社的基礎上,整合上海援建資金,建設完成高標準畜棚、貯草棚以及集畜產品加工、儲存、展示為一體的產業發展基地,開啟了現代化畜牧養殖。標準化、規模化的養殖,取代了傳統放牧模式;科學化、精細化的管理,在提升當地牦牛品質的同時,也維護了草畜平衡和生態平衡,讓牧民在綠色產業發展中實現了持續增收。
“加入生態畜牧業的這幾年,我家每年基本能出欄20頭牦牛,收入保持在10萬元左右。再加上生態管護員的工資,現在的收入比以前靠掙游客的錢要多得多。”從在景區中掙錢到從生態畜牧業中分紅,在保護和綠色發展中腰包鼓起來的不只是才旦一個人。
“我是‘家庭生態牧場’第一批試點戶之一,現在牧場養殖的6齡左右牦牛,體重到200公斤以上就能出欄,比以前草場放牧養的要快得多掙得多。”久治縣智青松多鎮沙科村牧民華彩告訴記者,通過科學搭配飼料,科學繁殖,定期防疫,不僅牦牛品質和肉質提高了一個檔次,而且養殖周期較傳統養殖縮短了兩年,一頭牦牛可以多掙到3000元。
2022年,久治縣共擁有22家生態畜牧業合作社、24處養殖基地,出欄有機牦牛近10萬頭。全縣各類經營主體實現收益分紅1500萬元以上,農村常住居民收入年內同比增長了6.8%。
走進甘肅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縣木耳鎮出納村,成片的木耳大棚在青山腳下星羅棋布。棚內吊掛起來的圓柱狀木耳菌棒上,長滿了黑黝黝、肉嘟嘟的黑木耳,如同恣意綻放的花朵,煞是好看。村民提著水桶、籮筐,穿梭在菌棒之間,采摘、運輸、晾曬,一派繁忙景象。... [詳情]
這里森林廣茂,水草豐美;這里生態優良,氣候宜人;這里風景秀美,資源豐富……這里就是藏王故里——秘境卓尼。... [詳情]
冬日的花城,溫暖和煦,花香四溢,處處皆是繁花似錦、綠意盎然的和美景象。12月4日,帶著高原人民的問候,“國家公園省 生態新高地”青海生態文明攝影巡展走進廣東省廣州市,為當地干部群眾獻上了一場高原生態美景的視覺盛宴... [詳情]
12月1日,記者從西寧經濟技術開發區(以下簡稱“西寧開發區”)了解到,西寧開發區大力發展綠色產業體系,推動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綠色產業體系建設全面啟動提速... [詳情]
12月4日上午,由中國攝影家協會支持,青海省委宣傳部、青海省委統戰部、青海省文聯、青海省新聞辦、廣東省攝協、黃埔區委宣傳部、青海省攝協、黃埔區文聯、黃埔區圖書館共同主辦,廣東省新聞辦、中國攝影報社、廣州市攝影家協會協辦的“國家公園省 生態新高地”青海生態文明攝影展巡展(廣州站)在廣東省廣州市黃埔區圖書館開展... [詳情]